子宮內膜異位

蔡育倫

  子宮內膜異位症 Endometriosis
一. 定義:
 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常見慢性的雌激素依賴型疾病,由 於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,一般位在骨盆腔內,如長在卵巢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瘤(俗稱巧克力囊腫),或子宮肌肉層內形成子宮肌腺症,一般常見的位置還有前後穹窿、子宮周圍之韌帶、輸卵管、結腸、盲腸、陰道、子宮頸、直腸、先前手術之疤痕、膀胱、輸尿管等等,少數人可長在身體任何部位如乳房、肺臟、四肢、骨頭、神經等部位。目前對於成因仍無定論,可能的假說有: (1) 經血逆流-內膜細胞伴隨逆流之經血植入骨盆腔之器官,或內膜 細胞在手術過程中植入疤痕處 (2) 透過淋巴血管系統,內膜細胞散布到骨盆腔以外的位置 (3) 腹膜細胞異形性增殖-體腔內未分化的腹膜細胞分化成內膜細胞 (4) 自體免疫缺陷
   
二. 危險因子
  一般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於育齡期婦女(25-35歲),未生產過、初經較早/停經較晚、月經週期短、月經出血期較長、生殖系統構造異常者好發率較高;多產婦、哺乳期長、初經較晚者則發生率較低。
   
三. 症狀及診斷:
  經痛(79%),骨盆腔疼痛(69%),性交疼痛(45%),腸胃道症狀(36%)或疼痛(29%),不孕(26%),卵巢腫瘤(20%),小便疼痛(10%),子宮不正常出血,下背痛等等。部分患者可能無症狀而在接受骨盆腔手術時意外發現。內診時可發現結節、腫塊、或壓痛,或因沾黏造成子宮及附屬器的固定、子宮頸偏移。實驗室檢查可檢驗CA-125,正常值為35 U/ml,升高的程度常和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,且高數值有可能代表嚴重沾黏或內膜異位囊腫破裂。針對疑似內膜異位的患者可安排超音波檢查,但若要確診則必須依賴腹腔鏡手術。
   
四. 鑑別診斷:
  骨盆腔疼痛必須與以下疾病作鑑別:子宮外孕、骨盆腔發炎、卵巢腫瘤、膀胱炎、憩室炎、大腸激躁症、骨盆腔沾粘等等。痛經的成因也有可能是原發性痛經或由子宮肌瘤造成。
   
五. 分級:
  子 宮內膜異位症依嚴重程度分為四級,依照沾黏程度、內膜異位深度、及囊腫大小分別打分數,再依加總分數高低作分級。
   
六. 治療:
  子宮內膜異位症為慢性疾病,治療目標是為改善症狀,可視嚴重程度選擇追蹤觀察、止痛、賀爾蒙療法、或是手術切除病灶。賀爾蒙療法包含口服避孕藥、性腺激素促效劑(GnRHa)、黃體素、黃體素拮抗劑或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(SPRM),除口服避孕藥外,一般建議療程為六個月。若是為了懷孕需求則不建議藥物控制,可考慮追蹤觀察或手術治療,或配合人工生殖技術。